MK体育-费内巴切放弃追逐拉什福德,高额年薪成转会障碍
5
2025-09-16
比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高强度对抗,国际米兰凭借主场优势率先发力,不断通过边路冲击对方防线,第36分钟,劳塔罗·马丁内斯接应迪马尔科的传中,一记头球攻门击中横梁,险些打破僵局,上半场双方0-0互交白卷。
下半场开始后,国际米兰持续施压,第67分钟,巴雷拉在中场抢断后迅速发起进攻,一脚直塞找到突进的图拉姆,后者冷静推射远角得分!1-0,梅阿查球场瞬间沸腾,进球后的国际米兰并未退缩,继续通过紧密的防守和中场控制试图锁定胜局。
比赛的转折点在第89分钟到来——对方一次并无太大威胁的传中球飞入禁区,国际米兰后卫比塞克在争顶时与对方球员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,球在落地过程中似乎碰到了他的手臂,主裁判最初并未表示,但在VAR提示下,他亲自到场边查看回放。
VAR回放显示,皮球确实接触到了比塞克的手臂,但慢镜头也清晰显示,比塞克在起跳时手臂处于自然位置,并未明显扩大防守面积,更重要的是,在他与对方球员碰撞后失去平衡的瞬间,手臂触球更像是一个被动的结果。
主裁判在经过长达三分钟的回看后,依然坚持判罚点球,这一决定让国际米兰球员瞬间围拢抗议,巴雷拉第一个冲上前去,情绪激动地与裁判理论,现场嘘声四起,看台上甚至有球迷扔下了杂物,对方球员顶住压力主罚命中,1-1,比赛最终以平局收场。
终场哨响后,巴雷拉没有立刻离开球场,他径直走向场边采访的话筒,几乎是咬着牙说:“我们踢了一场伟大的比赛,全队付出了一切,我在拼命奔跑,每个人都在战斗……但最后却因为这样一个决定被偷走了胜利,这能是点球?我无法理解。”
他进一步补充道:“裁判也是人,会犯错,但VAR的存在不正是为了减少错误吗?今天发生的事情令人崩溃,比塞克的手臂根本没有主动动作,那是碰撞后的自然结果,这样的判罚毁掉了足球的本质——激情、对抗和公平。”
巴雷拉的情绪代表了许多国际米兰球员和球迷的心声,主帅因扎吉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达了对判罚的不满:“我们尊重裁判的工作,但今天的决定确实难以接受,球员们拼尽了全力,配得上三分。”
根据IFAB(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)的最新规则,手球判罚需考虑“故意性”和“手臂是否处于不自然位置”,规则明确指出:“如果球员手臂处于身体自然运动范围内,且触球并非主动行为,则不应判罚手球。”
比塞克的案例中,争议点恰恰在于:第一,他是否主动用手臂触球?回放显示显然不是;第二,他的手臂位置是否“不自然”?在起跳争顶时手臂略微张开以保持平衡是常见动作,且碰撞导致的身体失衡更应被视为意外。
VAR技术的初衷是减少明显误判,但此次介入却似乎未能体现规则的精神,许多专业评论员指出,VAR裁判应更注重情境判断,而非机械性地寻找“触球事实”。
足球历史上,类似争议屡见不鲜,2020年曼联对阵巴黎圣日耳曼的比赛中,金彭贝的类似手球未被判罚,曾引发巨大讨论;2021年英格兰与丹麦的欧洲杯半决赛中,斯特林获得的点球同样备受质疑。
这些事件反复揭示了一个问题:VAR并未彻底消除争议,反而在某些时候将主观判断的矛盾进一步放大,当裁判选择依赖视频回放时,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“技术化的主观裁决”,而这往往取决于个体对规则的理解甚至比赛的整体情绪。
社交媒体上,这一判罚迅速成为热点,国际米兰球迷几乎一边倒地批评裁判决定, hashtag“#NotAPenalty”(不是点球)在推特上迅速传播,相反,部分中立球迷则认为:“只要触臂即点球”是一种对规则的误读,但确实符合某些严格执裁的逻辑。
著名足球评论员加里·内维尔在节目中表示:“VAR应该用于纠正清晰明显的错误,而今天的判罚显然不属于这一类,它破坏了比赛的流畅性和情感体验。”
这场平局不仅影响国际米兰在积分榜上的位置,更再次引发了关于足球规则与技术应用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层讨论,VAR是否应该更多介入?规则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化以减少主观性?裁判培训是否应更强调情境化判断?
无论答案如何,昨晚的梅阿查球场再次证明:足球永远不仅是比分和战术,更是情感、争议与不可预测性的集合,而巴雷拉那句“我在拼命,这能是点球?”或许会成为本赛季意甲最具代表性的争议注脚。
对于国际米兰而言,球队需要尽快从这场挫折中走出,但关于“公平”的讨论,仍将在每一个足球迷的心中久久回响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