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业体育的浪潮中,中小俱乐部的生存现状往往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深层的挑战与韧性,云南玉昆足球俱乐部体育总监郭光琪在接受专访时坦言:“想完全市场化太难了,但我们没拖欠一分钱。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俱乐部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困境,更凸显了其在财务诚信上的坚守,作为一支扎根西南地区的职业球队,玉昆的历程成为观察中国体育市场化进程的微观窗口。
云南玉昆俱乐部成立于2017年,以云南玉溪为基地,旨在通过足球推动地方体育发展,多年来,俱乐部在低级别联赛中稳步前行,尽管成绩起伏,却始终致力于青训和社区推广,郭光琪作为体育总监,负责球队运营和战略规划,他的经验丰富,曾参与过多家俱乐部的管理工作,在专访中,他详细阐述了俱乐部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。
“完全市场化对中小俱乐部来说,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”郭光琪开门见山地指出,他解释说,市场化意味着俱乐部需要依靠门票收入、商业赞助、媒体转播权和周边产品销售来维持运营,但这在当前的体育环境中困难重重,云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,商业赞助资源有限,与一线城市俱乐部相比,玉昆很难吸引到大型企业投资,赞助合同往往金额较小且不稳定,郭光琪举例说,一家本地企业可能愿意支持,但受经济波动影响,赞助款项常常延迟或缩减,这直接影响了俱乐部的预算规划。
媒体曝光和转播收入分配不均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化难度,郭光琪提到,中国职业体育的转播权收入高度集中于顶级联赛,像玉昆这样的低级别俱乐部,几乎无法从中分得一杯羹。“我们的比赛很少被全国性媒体转播,这限制了品牌影响力和潜在收入。”他补充道,社交媒体虽提供了新渠道,但变现能力弱,难以支撑俱乐部的大规模运营,这种结构性不平等,使得中小俱乐部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球迷基础和消费习惯也是市场化的一大障碍,云南地区足球文化相对薄弱,球迷数量有限,比赛日门票收入常常不足以覆盖成本,郭光琪分享了一组数据:俱乐部主场平均上座率仅为几千人,远低于发达地区。“球迷们热情,但消费能力有限,周边产品销售很难形成规模效应。”他强调,市场化不仅仅是商业运作,还需要培育长期的体育文化,这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,而俱乐部往往等不起。
尽管市场化之路荆棘密布,郭光琪却自豪地强调:“我们没拖欠一分钱工资,这是我们的底线。”在职业体育界,薪资拖欠问题屡见不鲜,许多俱乐部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纠纷,甚至解散,玉昆俱乐部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和地方政府的有限支持,确保了球员和工作人员薪资的按时发放,郭光琪解释说,俱乐部采取“量入为出”的策略,优先保障核心支出,避免过度扩张。“我们可能无法提供顶级薪水,但承诺的每一分钱都会兑现,这不仅是法律义务,更是对球员和员工的尊重。”

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,为俱乐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多名球员在采访中表示,玉昆的环境虽然艰苦,但管理层透明可靠,让他们能专注于比赛,郭光琪认为,这体现了体育精神的核心——公平与责任。“市场化不是借口,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牺牲基本伦理。”他回忆说,在疫情期间,俱乐部收入锐减,但通过削减非必要开支和寻求临时援助,依然保持了财务稳定,这种坚守,不仅维护了俱乐部形象,也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郭光琪也指出,单纯依靠自身努力难以突破市场化瓶颈,他呼吁行业和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。“建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,或者提供税收优惠,帮助中小俱乐部渡过转型期。”他建议,中国体育产业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,推动资源下沉,让像玉昆这样的俱乐部有机会参与竞争,俱乐部自身也在探索创新路径,如加强与本地学校的合作,培养年轻球员,以青训输出换取长期收益。

展望未来,郭光琪表示,玉昆俱乐部将继续在市场化与诚信之间寻找平衡点,尽管前路漫漫,但他相信,通过逐步积累和社区深耕,俱乐部能在中国体育生态中找到一席之地。“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,我们需要耐心和坚持。”他总结道,体育的本质超越商业,它关乎梦想与团结,而玉昆正用行动诠释这一点。
云南玉昆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俱乐部的奋斗史,更是中国体育产业化进程的缩影,在市场化的大潮中,中小俱乐部的困境与坚守提醒我们,体育的发展需要多元支持与伦理底线,郭光琪的直言不讳,或许能为行业带来更多反思与行动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