纽约,曼哈顿——一个周二的午后,阳光透过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,洒在费若秋略显疲惫却专注的脸上,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叱咤国际剑坛的运动员,如今的身份是哥大统计学系的一名研究生,手边是一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,与过去那些布满汗水的训练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,在哥大静谧的学术氛围中,费若秋正进行着人生中另一场重要的“决斗”——从职业体育的巅峰转向象牙塔的求索。
“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在竞技状态最好的时候选择离开?”费若秋微笑着,语气平和却坚定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探索,来哥大,就是这种探索的延续。”在本次独家专访中,费若秋首次详细分享了从法国训练基地到纽约校园的心路历程,揭示了职业运动员转型背后的挑战与思考。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但真正的飞跃发生在旅法期间,2010年,他远渡重洋,加入法国著名的击剑俱乐部,师从传奇教练皮埃尔·杜兰德,在法国的六年里,他不仅磨砺了技术,更深刻理解了击剑的文化内涵。“法国击剑注重‘艺术性’,每一次交锋都像一场对话,需要智慧、节奏感和瞬间的直觉,”他回忆道,“那段时间,我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就像在哥大面对复杂的数学证明一样——都需要绝对的专注和耐心。”
他的努力结出硕果:2015年欧洲击剑锦标赛银牌、2016年里约奥运会个人赛前八名,以及多项世界杯分站赛冠军,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申请大学,攻读学位。“击剑生涯总有终点,但学习是终身的,我希望为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,”他解释道,“选择哥大,是因为它兼具学术严谨和纽约的多元环境,这能帮我更好地过渡到新阶段。”
转型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坦言,初入哥大时,他面临双重挑战:一是学术上的“文化冲击”,二是身份认同的迷茫。“第一次上高等统计课,看着黑板上的符号,我感觉自己像个初学者,就像第一次握剑时那样手足无措,”他笑道,“但运动员的经历帮了我——失败是常态,关键是如何调整心态。”

他将训练中的纪律性应用到学习中:每天清晨5点起床,先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,然后投入课程和论文。“时间管理是最大的难题,但击剑教会我‘分秒必争’,”费若秋说,“比赛中的‘一剑决胜负’只有几秒,但背后是无数小时的基础练习,学习也一样,每一个公式都需要反复推导。”这种自律让他在第一学期就取得了优异成绩,甚至辅导起了同学的数学作业。
心理层面的适应更为深刻,从备受瞩目的运动员到普通学生,他经历了“光环消失”的落差。“以前比赛后总被媒体包围,现在在图书馆里没人认识你,”他平静地说,“但这反而是种解脱,让我更专注于自我成长,哥大的包容环境让我明白,价值不应只由金牌定义。”
在哥大,费若秋没有完全离开击剑,他加入了校击剑队担任顾问,并尝试用统计学分析比赛数据。“这很有趣,比如通过回归模型预测对手的战术偏好,或者评估不同训练方法的效果,”他眼中闪着光,“学术给了我看待体育的新视角——数据可以揭示规律,但击剑中的人性因素,如勇气和临场发挥,永远无法被量化。”
他的跨领域经历也启发了身边的人,哥大击剑队主教练约翰·史密斯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来了职业运动员的严谨态度,同时用学术思维丰富了我们的训练理念,他证明体育和智力追求可以相辅相成。”这种融合甚至体现在他的课程项目中,近期他正研究“运动员心理压力模型”,希望为体育科学贡献新知。
谈及未来,费若秋计划毕业后投身体育管理或教育领域,致力于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平稳转型。“许多退役选手面临就业困难,因为他们从小专注训练,缺乏其他技能,”他忧心忡忡地说,“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,结合学术资源和体育经验,为年轻人提供职业规划支持。”
他特别强调体育对人格的塑造:“击剑让我学会尊重对手、接受失败——这些在哥大的小组讨论中同样重要,体育不应是孤立的,它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。”费若秋的愿景获得了哥大教授们的支持,社会学系教授艾米丽·陈表示:“他的经历是活案例,展示了如何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学术动力。”
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径,在职业体育商业化日益浓重的今天,他的选择显得尤为珍贵。“我不是在放弃体育,而是在重新定义它,”他总结道,“就像击剑中的‘反击’——有时退后一步,是为了更好地前进。”

窗外,纽约的喧嚣与校园的宁静交织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,准备赶往下一堂课,他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,却留下一个深刻的启示:人生不止一条赛道,真正的勇气在于敢于跨界,在变化中寻找永恒的价值,对于无数面临转型的年轻人来说,费若秋的故事或许是一盏明灯,照亮了从竞技场到学术殿的迂回小径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